在类单车共享中,我们并不缺少契约
文/康国生
二十多年前,我所在的工厂正面临揭不开锅的窘境。一个私下里关系不错的业务员与我聊天时说:……比如这块铁,在第一眼看到的时候,就该琢磨一下它对“我”有没有用、怎样拿走并且不犯毛病。
他的“开导”确属心里话,然而不久,大家就纷纷下岗,为解决饭碗子问题而各奔东西了。
二十年后的今天,关于共享单车在街头破相的照片爆棚。那些被称作最后一公里的助力者,才刚启程,就以“残肢”摆出了各种挑战的pose,有的甚至已经走在回炉再造的路上,像是在嘲弄着什么。跨越了整整一代人的时空,前后的某些心理与现象似乎不谋而合。是偶然,还是必然?
当“这届公众不行”等吐槽成为茶余饭后的段子,有多少人在反思“为啥不行”?在别的地方能行,是这里的土壤不行,还是嫁接的砧木不行?
作为“文化动物”的公众,无不处于社会人格与自然人格的二元对立中。
自然人本身,倾向于私欲放纵,天性决定着动物性;而作为社会角色,其行为需要符合社会规范。在这种难以两全其美的人格分裂中,大家和谐共处,两大基石不可或缺:一是个体的美好信仰与行为,一是社会法制的高效约束。
马,一出生就为马;但人,却难以一面世就为人。群居的人类,在道德之外,没有自由。
马斯洛关于需求的层次理论,极好地划分了人生境界的剃度。如果不能在广泛的自我实现中抵达公共文明,那么监督机制就必须不断完善。
事实上,在共享与私享之间,有的虽不牵扯经济利益,但仍代表着个人以及社会文明的颜值。
在公共餐厅,同桌间的交流本属私享范畴,但那噪音却司空见惯地爆表为尴尬的“共享”。
隔着我家楼板,是一富足的音乐之家。孙女“抑顿扬挫”地练琴,那抻筋的旋律,总是牵乱我的心率;而奶奶也时常比公鸡早起,一曲被缠住鸡脖子似的《乱云飞》被反复拔高,让人“剪不断,理还乱”。如果学生宿舍没有共享的作息规则,谁还会有私享的睡眠空间呢。
人类总是在社会气候中随着“风眼”游走,成群的羊头无意中也簇拥了头羊。
艺术家张巍,通过对数千张普通公众照片的像素取舍,借助PS合成出一幅幅具有典型社会人格的超现实肖像。在这些似乎善恶分明的面孔中,谁敢说哪一幅里,没有你我的面相因子?
张巍影像作品:《人工剧团》之一
张巍影像作品:《人工剧团》之一
在集体无意识中,或许直到审判开庭才猛然发现,原来我们既是原告,也是被告。
对于共享单车爆出的冷笑话,经济学大咖吴晓波从不正当竞争角度揭示了同行间的相互拆台。
还有另一种开脱的声音:首善之区的些许乱象,瑕不掩瑜,属于间接过失或偶然。
依笔者愚见,某些侵犯共享的私享行为,无论出于直接故意还是间接过失,都相当普遍。譬如在新区新建的马路上,总会有那么多的窨井盖不翼而飞。新近剪彩的大桥,也常有非直接故意的“侧滑”事故发生着——在所有共享资源的投放中,到底有多少相机拍不到的“私享”底牌,法官不落锤,谁也不便枉下断言是谁出了老千。
人们受害于水源污染以及雾霾,却难以对证那些肆无忌惮的偷排或直排者。当事者利益私享,让危害共享,灰暗中衬出道德与法律的苍白。某些教师课上传道,课下却赤裸地劫道……“规则”中看,“潜规则”似乎更中用。
王久良纪实摄影作品:《塑料王国》之一 国内某口岸堆放的洋垃圾
王久良关于排放的纪实摄影作品 之一
卢广关于中国环境污染的纪实摄影作品 之一
卢广关于中国环境污染的纪实摄影作品之一 ,某企业借助管道向海里偷排未经处理的污水
题图、本图以及以下各图,只是在网络中随意搜索到的图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