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自述:或许因为,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,骨子里总是对农民有感情。每当听到城里的某些青年称呼乡下人“老倒子”便非常气愤。建国初期,周总理在宋庆龄先生的家里,看到台案的花瓶里插着麦穗非常感慨。这时宋庆龄先生深情地解释说:“不要忘记养育我们的农民!”后来,国徽上便确定了麦穗图案。我们的农民实在太好了:战争年代,他们送子参军,并且把仅有的小米儿倒进红军的干粮袋;新中国成立,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,安分守己地为国家生产“战备粮”;改革开放,他们纷纷走进城里、矿山,做最艰苦的工作,有时连人身安全、微薄的工资都难以保障。是的,他们贫困、外貌土气、一身臭汗,但是他们的工作热情与拼搏精神令人肃然起敬!他们的身心是健康美丽的,他们身上的每一分钱都来得光明正大,他们是祖国建设的真正脊梁!值得欣慰的是,由于政府对“三农”的关注力度不断加大,农民工的工资拖欠问题得到了很大改善。因为经济的高速发展,最近一两年,本地(辽沈地区)用工荒问题也开始凸显,目前,建筑工地上,瓦工、木工、架子工的日工资都在200元以上,力工也高于150元/日。只是他们每日工作大都超过13小时。农民工的付出,是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主旋律之一,历史不能忘记。为他们树碑立传,应当是文艺工作者的责任!
这集相册里发表的,是千克秒(康国生)入手单反以来(一年多)在沈阳附近的工地拍摄的部分习作,归类为《建设》。还有一些片子,待有空整理分类,贴上来与各位老师网友分享。同时希望得到老师们的批评指教!
14/40DSC_0686syf 14.康平风电变电站的建设者
18/40DSC_1663s 18.沈阳 小巷工程建设者
22/40DSC_3708syf 22.七十多岁的山东老汉